首页 » 山西人文 » 山西晋城神话故事(关于山西晋城的相关传说故事)

山西晋城神话故事(关于山西晋城的相关传说故事)

发布于:2022-12-02 12:41

浏览:456次

晋城历史悠久,积淀厚重,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2万多年前就有人类生活的足迹。其中,女娲补天、神农尝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发生在山西省晋城境内。

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因而晋城被文化部命名为“远古神话核心发生区”。

女娲补天

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境内有一座山,名叫浮山。清雍正版《泽州府志·山川》载:“县东南三十五里,插入天汉,高若云浮,形家谓为天马。上有伏羲庙,北谷娲皇窟,中虚如囊,相传炼石补天处。”

女娲补天的传说,是中国神话中最为摄人心魄的故事。相传伏羲与女娲为兄妹,伏羲死后,女娲代为部落首领。女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将部落治理得很好。正当天下太平、百姓乐业之际,大祸突然临头。一天,女娲正在太行山上巡察,忽然“轰隆”“轰隆”几声巨响,顿觉天旋地转起来。女娲奔到山巅观察,只见支撑东西南北的四柱崩塌,天地倾斜。刹那间,青天撕裂开一道大口,烈日火焰穿口而出。千年老林燃烧起熊熊大火,熊狮虎豹发疯似地狂奔,见人吃人。有的被虎豹咬死,有的被烈火烧焦,有的被洪水吞没。女娲不忍生灵涂炭,于是在“天下之脊”太行山南端的浮山上扎下营盘,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缺口。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得以安居。

“女娲氏炼石处”摩崖石刻

神农尝草

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以高平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一带活动。炎帝神农氏教民稼穑,创始农业;首制耒耜,发明农具;遍尝百草,始兴医药;日中为市,始有商贸等,且历代相传,绵延不断。

自炎帝栽培五谷、创造耒耜、农业大兴之后,部落人丁兴旺,但各种疾病成为炎帝部落最大的困扰。为解决百姓感染瘟疫、疾病缠身、跌打损伤等痛苦,炎帝亲尝百草,以身试药。平均一天之内,遇毒70次。幸亏他头上的双角具有抗毒和解毒功能,一旦中毒,立即用手摇角,毒自然解去。

羊头山炎帝陵

一日,炎帝误食了一种百足虫,奇毒无比,刚一吞下,还没来得及摇角,便肠断人亡,长眠于羊头山上。这种百足虫,就是现在中药中的“马陆”,后人通过炮制,去除其毒性而成为祛风湿治骨痛的一味良药。

精卫填海

相传,精卫鸟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变成的,她衔木石的西山就是今高平市与长子县交界处的发鸠山。《山海经》载: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相传很久以前,羊头山下洪水泛滥,是一片“海”。炎帝神农部族的生民大都居住在羊头山上,开垦荒地,搭造草屋,以求谋生。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她常常到山下的“海”中,或游泳沐浴,或采集草药。一天,女娃来到长满泽泻的东海水边,不幸溺水而亡。炎帝和人们打捞起女娃的遗体,悲痛万分,于是便把女娃遗体安葬在发鸠山。

没多久,人们发现发鸠山上出现了一只鸟,形状像乌鸦,花纹头,白嘴红腿,每天早上“精卫、精卫”地叫个不停。于是人们给这只鸟取名叫“精卫鸟”。人们还发现,每天这只鸟要衔山上的小木棒或小石块飞过羊头山,投到不远处的“东海”里。发鸠山山势高峻陡峭,山间白云缭绕。尤其是夏日傍晚,夕阳西坠,山头雨色蒙蒙,如烟如雾。为此,“鸠山暮雨”成为高平古八景之一。

愚公移山

晋城是愚公的故里,是愚公移山寓言的发源地。传说在阳城县横河镇横河村析城山脚下的南门河东岸大石堆里,居住着一位老人,年近九旬,他面对着王屋、太行两座大山居住,相连的崇山峻岭阻塞着他外出、回家的道路,只能绕道走。于是,他带领全家能挑担的子孙三人,开始挖山。智叟见愚公整天挖山,却怎么也挖不掉,就取笑愚公。面对智叟的讥笑,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智叟无话可答。

愚公移山,挖山不止,这事感动了山神,山神把这事告诉了天帝,天帝也被愚公挖山的决心和毅力深深感动,就派了两个天神,将两座大山背走了。

晋城位于中华文明核心区域,神话传说是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一种反映,是晋城民间信仰文化的一种表达,也是晋城深厚历史文化的一种体现。

除了女娲补天、神农尝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4个神话传说外,还有仓颉造字、舜耕历山、渔于濩泽、禹凿石门、桀居天门等众多脍炙人口、广为人知的神话传说,成为一代又一代晋城人民饭前茶后的故事传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出自 喜人号 ,原文链接:https://www.sxir.cn/531.html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山西晋城析城山历史介绍_传说中的古昆仑就在这里

山西晋城析城山历史介绍_传说中的古昆仑就在这里

2020-11-25

析城山上四面有门,昆仑也是四面有门。汤王亲自赴析城山之桑林祷雨,具有标志性意义,说明当时的析城山已经是商王朝与天神对话的神山,因此析城山又叫圣王坪。对于崇尚鬼神的商族人来说,能够到析城山祈雨也好,卜巫也好,祭

山西风陵渡赵村历史介绍-山西风陵渡

山西风陵渡赵村历史介绍-山西风陵渡"渡"字由来

2023-01-11

在万里黄河大拐弯处,风陵古渡口旁,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他的名字叫赵村。相传以前村子四周建有城墙,城址为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南北城墙的中间并列有两个城门。村中央有一建筑,高大雄伟,好像一个轿顶,而城像一个大轿式,南北各两个城门,好似穿轿杆的两个洞,而东西各有一城门,好像轿的窗,因而人们称此村为轿村。久而久之,语音变化,轿村被称为赵村。赵村 …

山西7旬夫妻建三间瓦房独居深山,靠山吃山养老

山西7旬夫妻建三间瓦房独居深山,靠山吃山养老

2023-01-11

今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又是二十四节气的大寒,按照晋南民俗,要在腊八节这一天吃饺子,头一天下午老妈就打电话让今天中午回老家一起吃饺子 吃完饺子孩子说放假后一直闷在家里,提议要上山去呼吸新鲜空气,一行6人便驱车前往中条山上游玩。 在进山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背着柴火回家的大娘,问起山里的居住情况,大娘笑着说现在山里都没人住了,除了2个养牛的在山里临时 …

山西稷山县马村有一百墓坡频传有“女鬼”现身

山西稷山县马村有一百墓坡频传有“女鬼”现身

2022-12-28

1973年,山西稷山县马村有一百墓坡频传有“女鬼”现身,盗墓贼吓得精神失常,就连坡上也是怪异现象频出,专家闻讯赶来考古挖掘,竟在土堆下有了惊人发现! 1973年,山西省稷山县境内下了一场大雪,漫天的大雪扑簌簌落在地上,很快就积了厚厚的一层。然而,稷山县马村里有一个土堆却非比寻常,雪落在其上很快就融化了,其他地方皆是白雪皑皑,唯独这里保持了原有的面貌。 …

中国历史上的大水灾(大洪水的传说和早期的水灾记载)

中国历史上的大水灾(大洪水的传说和早期的水灾记载)

2022-12-06

中国自古是一个水灾频繁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全国各地较大的洪水灾害有1092次,平均约每两年一次。 一、大洪水的传说和早期的水灾记载 我国最早的洪水灾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相传那时大水经年不退。《孟子》一书说,尧的时候,“洪水橫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于是出现了鲧窃息壤以湮洪水,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 …

山西人为什么喜欢吃醋?

山西人为什么喜欢吃醋?

2022-12-06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每次跟别人介绍自己的故乡的时候,对方总会提到两个梗: “哈哈,你们那里煤多” “你们为啥这么喜欢吃醋呀” 关于煤的问题我们就不说了,不过喜欢吃醋确实是山西人在饮食上很大的一个特点,很多山西人到了外边,也都喜欢带一点山西老陈醋,有的人甚至每餐离不开醋,这种习惯的养成,让他们如果没有醋的话,会觉得食物索然无味! 那么到底山西 …

晋城的红色景点有哪些?晋城的红色革命景点介绍

晋城的红色景点有哪些?晋城的红色革命景点介绍

2022-12-05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早在2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 晋城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这块血与火的土地上,孕育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太行精神,也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红色文化。晋城是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晋东南 …

太行山山谷的一座小村庄,四面环山山体陡峭

太行山山谷的一座小村庄,四面环山山体陡峭

2022-12-05

太行山山谷里有一座小村庄,四面环山,山体陡峭。几百年前,为了躲避战乱,逃难的人迁居在这里。 现在,这个村子已经有两百多户人家,村子的名字叫锡崖沟村。 从外界通往锡崖沟的公路,在半山腰的峭壁上,所谓的隧道看上去极其简陋。从外面看,就像峭壁上开设的窗户。 然而,几十年前的六十年代,这条路并不存在。 锡崖沟人想看到村外的天空,至少花费一天的时间才能 …

太行陉是太行八陉中的第二陉,古代重要的军事商贸通道

太行陉是太行八陉中的第二陉,古代重要的军事商贸通道

2022-12-05

山西,自古就是天下兵家必争之地,太行、吕梁两座山系护佑山西东西方位,黄河自偏关老牛湾入山西,环护三晋大地。这样的地理形制让山西就像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山西的北方是草原游牧民族的活动场所,每当游牧民族饮马中原,汾河谷地和太行山东麓就成为了他们进入山西和华北平原的要道。 而生活在太行山区的山西人,他们走出山西更多的是依靠太行山的大裂谷。 由于河水 …

沁河流域共有117座古堡,太行山独具特色的存在

沁河流域共有117座古堡,太行山独具特色的存在

2022-12-05

沁源县,山西森林覆盖率最大的地方之一,占全域的60%以上,发源在这里的沁水是山西的第二母亲河。 河水一路奔袭,在晋城留下了它最后的身影。 沁水滋养了两岸的生灵,也滋养了沁河流域煤铁业的兴盛。晋城是古代冶炼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城就开始了铁业的生产。 公元1870年,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在欧洲的进口器侵入之前, …

太行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 阳城鼓书)

太行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 阳城鼓书)

2022-12-05

太行山 “首始河内,北至幽州, 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 呈东北—西南走向 由此形成的太行山文化带 纵贯南北400余公里 大量的非遗文化遍布太行山 上党梆子,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是用昆曲、梆子、罗罗腔、卷戏、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 上党梆子较早的一个职业班社是泽州府的“鸣凤班”。据说,在明朝末年 …

山西乡村游景点推荐(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沁水段)

山西乡村游景点推荐(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沁水段)

2022-12-04

道路通而百业兴。近年来,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主线,探索出一条“公路+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将自然生态、产业发展、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农村公路规则、设计、建设全过程中,全面构建沁水全域旅游一张网格局,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柳氏民居景区 行驶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沁水段,不仅可以观赏到太行山沿线的大美风光,还能深切体会 …

山西腊八节吃什么东西(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

山西腊八节吃什么东西(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

2022-12-04

“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吉祥。夏朝时期称腊日为“嘉平”,商朝为“清祀”,周代则称“大腊”。先秦时期,“腊日”在冬至后的 …

昭君出塞曾经过朔州,留下剧种“耍孩儿”红遍雁北

昭君出塞曾经过朔州,留下剧种“耍孩儿”红遍雁北

2022-12-04

西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前来朝拜汉元帝。汉元帝下诏曰:“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则将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汉书·元帝本纪》)王嫱,就是王昭君。《后汉书·南匈奴传》还进一步记载了昭君出塞后的生活:“生一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