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表里山河,北通塞外草原,东连华北平原,南接中原腹地,自古就是中原与北方民族碰撞、交融的天然通道。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上文物,而且拥有世界历史上最丰富多姿、灿烂辉煌的121万余件馆藏文物,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万余件。她们珠联璧合、星月辉映,凝聚了三晋先民隽永的睿智,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渴望,演绎了一部雄浑博大的人类文明交响曲,向世人讲述着不老的三晋传奇。
大哉三晋——青铜器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地位尊卑和权利等级的象征,有“国之重器”的称谓,其意义在于颂扬先人,肯定家族业绩,以保世家永享特权。山西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时代序列完整而分布遍及全省,其中以商代方国青铜器、两周时期晋及三晋青铜器最具代表性。其浑厚肃穆中透着活泼秀丽,又不失北方草原文化的浪漫灵动,为中原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
西周晚期刖人守囿车
晋侯鸟尊
商代方国青铜器主要发现于山西中西部吕梁山和沿黄河一线,这里曾经是众多商代方国分布的区域,在此所发现的青铜器既带有中原商文化的影响,又带有浓郁的北方草原文化气息。在众多青铜遗珍中,出土于石楼县桃花者的龙形觥最为罕见。
龙形觥丨商代 山西博物院藏
1959年石楼县桃花庄出土
高19厘米,通长43厘米,宽13.4厘米。
铜质。通体为角状,前端做龙首形,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盖面饰逶迤的龙体花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衬涡旋纹。腹两侧各置一对贯耳用于悬挂;以涡纹、云纹为衬托,饰鼍纹和夔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更增稳定之感。整体造型奇特,独具风采。纹饰粗犷,线条流畅明快,特别是鼍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属商代晚期风格。
铜牺立人擎盘
晋及三晋文化是山西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山西青铜器藏品主要来源于曲沃晋侯墓地、闻喜上郭村墓地、侯马晋国遗址、太原赵卿墓、长治分水岭墓地等重大考古发现。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的鸟尊、出土于长治分水岭墓地的铜牺立人擎盘都是战国青铜器中的经典之作,印证了晋国当年的强盛。汉代山西的铜器以太原和雁北所出居多,右玉胡傅温酒樽和朔州俳优俑镇等,汉风之余,散发着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
土火之魂——瓷器
山西制陶历史悠久,仰韶时代的山西彩陶以花卉图案最具特色,早已名扬中外。除日用陶器外,各地还不断出土了历代的陶艺作品。北朝胡人武俑豪放豁达,陶牛雄健威猛,散发出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山西瓷器藏品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北朝、隋唐青瓷和白瓷,各显风采。宋元是山西瓷业的黄金时期,窑口遍地,工艺精湛,品种丰富,其中黑瓷是山西独特的瓷器品种,既有雅致细腻的佳作,更多质朴野趣的精品;装饰手法或剔或刻,或书或画,自然朴实,生动活泼,山西博物院藏金代黑釉剔花罐是其代表作之一。最引世人注目的是山西所藏元代以来瓷器亦精品迭出,其中以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最具代表性。
陶瓷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土与火的艺术。山西还是我国琉璃艺术的故乡,千百年来相承不衰,代有佳作,除装饰于富丽堂皇的建筑外,也有色彩斑斓的香炉供器之类琉璃艺术品传世。明清时期山西琉璃烧造达到了鼎盛时期,山西博物院藏明代三彩莲蓬蹲狮香炉是其中的代表作。
山川精华——玉器
中国人崇尚玉,使用玉由来已久,玉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俗之中,故而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西周玉风,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
西周玉马,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
西周龙纹玉璜,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
侯马盟书,1956年侯马市晋国盟誓遗址出土
战国玉面覆,1995年侯马市出土
玉,古老而神秘,晶莹其质,典雅其色,象征纯洁与美好,代表高贵与神圣,被人格化而又超乎自然。山西历代玉器以出土居多,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以两周时期的晋国玉器最具代表性,其中既有组合豪华的玉组佩,也有工艺精湛的玉饰品。陶寺遗址出土的玉琮是祭祀天地鬼神的灵物,黎城出土的神面纹玉戚则是权力的象征。商周玉器以晋侯墓地所出为大宗,工艺精湛,纹饰精美,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原赵卿墓的玉佩饰,体现了东周时期的华丽风格。明清两代为治玉高峰,雕工细腻,纹饰繁缛。明代白玉雕达摩坐像,清代白玉嵌宝石描金碗和兽首活环双鱼纹洗,玲珑剔透,温润可人,是明清玉器中的精品。
智慧结晶——石刻
山西既有享誉中外的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还有“中国佛教名山之冠”的五台山,更多的则是隐于乡间古刹和古代宗教的各种零散和单体的石刻艺术品,他们共同记录了善良虔诚的古代祈祷和平、祈求平安的心愿。山西也因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自然环境,成就了高超的石刻艺术,遗留下了丰富的古代石刻艺术作品,并携带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艺术技能保存至今。运城的汉代圆雕蹲虎,简练拙朴。
天龙山石窟
大同出土的宋绍祖墓仿木构建筑石椁,由百余件雕凿精细的构件拼装组合而成,是研究北魏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太原隋虞弘墓石椁,以其精美的浮雕艺术和浓郁的异域风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佛教造像方面,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早已享誉中外,而更多各种造像则隐于乡间古刹。
太原隋虞弘墓石椁
太原华塔的北齐观音菩萨五尊像、沁县南涅水、太谷县白城村以及各地现存的历代石刻与造像,还原了云冈以来佛教艺术民族化、地域化特质,进而到宋元世俗化的过程。特别是唐代石雕造像,造型优雅,丰满健美,仪态万方,其“万物皆备于我”的气度风范,令人心驰神往。
至善至美——书画
中国的书画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传承和独特的民族韵味,崇尚“师法自然”,追求“气韵生动”,挥洒笔墨于尺幅,抒发人生感悟,展现心中的“至善至美”。山西馆藏历代书画,时代跨度从西晋到近现代,大致展现了中国书画的发展脉络。如山西博物院藏顾安《风竹图》轴,王渊《桃竹锦鸡图》轴及髪僧《祇园大会图》卷,均为较罕见的精品。
顾安《风竹图》轴
明代书法作品,从明初宋克到中期祝允明、文徵明、陆简,直至晚期的董其昌、陈继儒、张瑞图,这些书法大师都各自成家,代表一时的书风。清代书画,王铎、傅山借书画抒发胸怀,作品个性强烈,笔法结构都很奇倔。沈荃、吴雯为名重一时的帖学书法家。
傅莲甦、张在辛、刘墉、王澍、黄慎、郑燮、阮元的代表作,可以说体现了清代各种书体的面貌。清代晚期,碑学大兴,伊秉绶、张廷济、包世臣、何绍基、吴昌硕等人宗法北碑,真、草、隶、篆诸体各呈新意。清代绘画,王鑑、王翚、王原祁及四王系统的杨晋、黄鼎、王学浩的作品,画风相近,占据清代画坛的正统地位。查士标、郑日文等新安派画家的作品,格调清雅,境界冷逸。
傅山作为明末清初山西最有成就的书画家,是三晋文脉中的一颗明珠。他的傲骨清风为后人所敬仰,其书法,尤其是草书功底深厚,为世人尊崇。山西博物院所藏的傅山书画中以《读宋》最具代表性。
本文出自 喜人号 ,原文链接:https://www.sxir.cn/380.html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侯马刺绣,晋绣中的珍品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广泛流行于三晋大地。“侯马刺绣”属“晋绣”的一种,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侯马刺绣的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一是取材于世代流传的民间故事:如“牛郎织女”、“天仙配”、“白蛇传”等等,表达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不屈于邪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二是取材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如“婚、丧、嫁、娶”等民间传统习俗,充满了浓浓 …

山西民俗:侯马忤逆坟传说
《侯马忤逆坟感叹》 养儿不孝堪悲叹,教子不严自悔啼。 娇惯养成失警惕,痛伤祸起悔不及。 如今涕泪双亲远,忏悔当年忤逆欺。 棺木悬空枷锁链,难赎罪孽仰天思。 “忤逆坟”就是“忤逆”一词的来历。 它位于侯马市东程王村西南60米,墓地南北长20米、东西宽10米,墓室为砖砌方形仿木结构,座南向北,总高6米,宽4米,正面墓门两侧有仿木结构砖雕格扇门,东西两侧各 …

山西风陵渡赵村历史介绍-山西风陵渡"渡"字由来
2023-01-11
在万里黄河大拐弯处,风陵古渡口旁,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他的名字叫赵村。相传以前村子四周建有城墙,城址为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南北城墙的中间并列有两个城门。村中央有一建筑,高大雄伟,好像一个轿顶,而城像一个大轿式,南北各两个城门,好似穿轿杆的两个洞,而东西各有一城门,好像轿的窗,因而人们称此村为轿村。久而久之,语音变化,轿村被称为赵村。赵村 …

山西7旬夫妻建三间瓦房独居深山,靠山吃山养老
2023-01-11
今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又是二十四节气的大寒,按照晋南民俗,要在腊八节这一天吃饺子,头一天下午老妈就打电话让今天中午回老家一起吃饺子 吃完饺子孩子说放假后一直闷在家里,提议要上山去呼吸新鲜空气,一行6人便驱车前往中条山上游玩。 在进山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背着柴火回家的大娘,问起山里的居住情况,大娘笑着说现在山里都没人住了,除了2个养牛的在山里临时 …
山西稷山县马村有一百墓坡频传有“女鬼”现身
2022-12-28
1973年,山西稷山县马村有一百墓坡频传有“女鬼”现身,盗墓贼吓得精神失常,就连坡上也是怪异现象频出,专家闻讯赶来考古挖掘,竟在土堆下有了惊人发现! 1973年,山西省稷山县境内下了一场大雪,漫天的大雪扑簌簌落在地上,很快就积了厚厚的一层。然而,稷山县马村里有一个土堆却非比寻常,雪落在其上很快就融化了,其他地方皆是白雪皑皑,唯独这里保持了原有的面貌。 …

中国历史上的大水灾(大洪水的传说和早期的水灾记载)
2022-12-06
中国自古是一个水灾频繁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全国各地较大的洪水灾害有1092次,平均约每两年一次。 一、大洪水的传说和早期的水灾记载 我国最早的洪水灾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相传那时大水经年不退。《孟子》一书说,尧的时候,“洪水橫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于是出现了鲧窃息壤以湮洪水,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 …

山西人为什么喜欢吃醋?
2022-12-06 山西人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每次跟别人介绍自己的故乡的时候,对方总会提到两个梗: “哈哈,你们那里煤多” “你们为啥这么喜欢吃醋呀” 关于煤的问题我们就不说了,不过喜欢吃醋确实是山西人在饮食上很大的一个特点,很多山西人到了外边,也都喜欢带一点山西老陈醋,有的人甚至每餐离不开醋,这种习惯的养成,让他们如果没有醋的话,会觉得食物索然无味! 那么到底山西 …

太行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 阳城鼓书)
太行山 “首始河内,北至幽州, 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 呈东北—西南走向 由此形成的太行山文化带 纵贯南北400余公里 大量的非遗文化遍布太行山 上党梆子,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是用昆曲、梆子、罗罗腔、卷戏、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 上党梆子较早的一个职业班社是泽州府的“鸣凤班”。据说,在明朝末年 …

山西腊八节吃什么东西(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
2022-12-04 腊八节
“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吉祥。夏朝时期称腊日为“嘉平”,商朝为“清祀”,周代则称“大腊”。先秦时期,“腊日”在冬至后的 …

昭君出塞曾经过朔州,留下剧种“耍孩儿”红遍雁北
西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前来朝拜汉元帝。汉元帝下诏曰:“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则将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汉书·元帝本纪》)王嫱,就是王昭君。《后汉书·南匈奴传》还进一步记载了昭君出塞后的生活:“生一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 …

山西人是怎么样的?东北人在太原的真实生活
有一部电影叫《北京人在纽约》,说起这个,不禁要说起小编在太原的感受。小编来自辽宁东北,从高考填志愿那天起就与山西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学到工作,已经在太原度过了7个年头。现在小编就来说说这些年生活在太原的感受 一、太原饮食 东北人从小吃米,山西人好吃面,大街小巷都是面馆。刚来的那两年真是吃不惯,到现在一天不吃一顿面就觉得缺了点什么,莜面、抻面、 …

山西人在土炕上作画,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炕围画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室内画品,是山西地方文化的一种造型艺术,集合了壁画、剪纸、年画、建筑彩绘的精华。 由于山西地处北方,冬季严寒,需要火炕取暖。但由于火炕是土制,周围的泥巴难免蹭脏了衣服。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用胶水混合白土在环炕的三面墙上涂约半米的“围子”,这样既保护了墙面又使人们免遭脏衣污物之累。 随着“涂炕围”的普及,许多善长绘制建筑彩 …

山西有哪些文化遗产?
2022-11-29 孝义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多,接下来小编就要带你探索一下山西有哪些文化遗产。 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庙群集千年之萃。其中,以我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南禅寺为代表。 平遥古城是全国现存三座古城之一 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武庙 云岗石窟是全国三大 …

山西方言笑话,山西人都不一定听得懂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山西方言更是自成一派。很多人在山西生活多年,依然听不懂山西本土方言。那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山西方言种类实在太多了,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县城,甚至不同的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本土化。就好像大同人听不懂忻州话,太原迎泽区的听不懂太原小店话,你听不懂山西方言实在正常不过,因为山西方言太多变!下面,小编给大家搜集了几则关于山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