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广泛流行于三晋大地。“侯马刺绣”属“晋绣”的一种,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侯马刺绣的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一是取材于世代流传的民间故事:如“牛郎织女”、“天仙配”、“白蛇传”等等,表达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不屈于邪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二是取材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如“婚、丧、嫁、娶”等民间传统习俗,充满了浓浓的乡土之情;三是取材于自然间的花、草、鸟、兽,渗透着“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
侯马刺绣,造型独特优美,色彩艳丽,绣工精细。在色彩运用上,多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大红大绿、大蓝大黑、黄白相接等颜色作为主色,使用天然颜料染色。绣品色彩真、实、鲜、活,不褪色。其针法紧密,结实耐磨,绣品平齐光滑。它既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相联系,又与岁时风俗、人生礼仪、文学、绘画及宗教等文化现象相融合,既保留着原始风貌,又融入了时尚元素。
侯马刺绣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不失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统手工技艺的杰出代表。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千余年来侯马刺绣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传人。郭美玲则是当今侯马刺绣大军的领军人物。
生长于“刺绣世家”的郭美玲,自小受到刺绣艺术的熏陶,她的曾祖母是远近闻名的“巧手儿”,曾在清朝宫廷当过绣娘。祖母也是当地的“巧媳妇”,曾被选去给县太爷家的小姐绣结婚嫁衣。到郭美玲手里已是第五代传人了。
在她七、八岁的时候便掌握了刺绣手艺。数十年来,郭美玲秉承家训,专攻女红,纳百家巧妇之长,遍习晋南及各地民间刺绣技艺,潜心整理研究、创新民间刺绣工艺品,她在实践中总结的“阿绣、门环绣、跳三针”等绣法被称为晋绣中的绝活。
为了传承刺绣文化,郭美玲开办了晋绣合作社,拥有30多位绣工。如今,侯马刺绣的代表性作品《西厢记》、《千年古柏》、《晋商》、《礼佛图》等已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本文出自 喜人号 ,原文链接:https://www.sxir.cn/581.html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山西民俗:侯马忤逆坟传说
《侯马忤逆坟感叹》 养儿不孝堪悲叹,教子不严自悔啼。 娇惯养成失警惕,痛伤祸起悔不及。 如今涕泪双亲远,忏悔当年忤逆欺。 棺木悬空枷锁链,难赎罪孽仰天思。 “忤逆坟”就是“忤逆”一词的来历。 它位于侯马市东程王村西南60米,墓地南北长20米、东西宽10米,墓室为砖砌方形仿木结构,座南向北,总高6米,宽4米,正面墓门两侧有仿木结构砖雕格扇门,东西两侧各 …

山西本身就是一座馆藏庞大的博物馆
2022-12-30 侯马
晋及三晋文化是山西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山西青铜器藏品主要来源于曲沃晋侯墓地、闻喜上郭村墓地、侯马晋国遗址、太原赵卿墓、长治分水岭墓地等重大考古发现。山西历代玉器以出土居多,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

山西风陵渡赵村历史介绍-山西风陵渡"渡"字由来
2023-01-11
在万里黄河大拐弯处,风陵古渡口旁,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他的名字叫赵村。相传以前村子四周建有城墙,城址为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南北城墙的中间并列有两个城门。村中央有一建筑,高大雄伟,好像一个轿顶,而城像一个大轿式,南北各两个城门,好似穿轿杆的两个洞,而东西各有一城门,好像轿的窗,因而人们称此村为轿村。久而久之,语音变化,轿村被称为赵村。赵村 …

山西7旬夫妻建三间瓦房独居深山,靠山吃山养老
2023-01-11
今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又是二十四节气的大寒,按照晋南民俗,要在腊八节这一天吃饺子,头一天下午老妈就打电话让今天中午回老家一起吃饺子 吃完饺子孩子说放假后一直闷在家里,提议要上山去呼吸新鲜空气,一行6人便驱车前往中条山上游玩。 在进山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背着柴火回家的大娘,问起山里的居住情况,大娘笑着说现在山里都没人住了,除了2个养牛的在山里临时 …
山西稷山县马村有一百墓坡频传有“女鬼”现身
2022-12-28
1973年,山西稷山县马村有一百墓坡频传有“女鬼”现身,盗墓贼吓得精神失常,就连坡上也是怪异现象频出,专家闻讯赶来考古挖掘,竟在土堆下有了惊人发现! 1973年,山西省稷山县境内下了一场大雪,漫天的大雪扑簌簌落在地上,很快就积了厚厚的一层。然而,稷山县马村里有一个土堆却非比寻常,雪落在其上很快就融化了,其他地方皆是白雪皑皑,唯独这里保持了原有的面貌。 …

中国历史上的大水灾(大洪水的传说和早期的水灾记载)
2022-12-06
中国自古是一个水灾频繁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全国各地较大的洪水灾害有1092次,平均约每两年一次。 一、大洪水的传说和早期的水灾记载 我国最早的洪水灾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相传那时大水经年不退。《孟子》一书说,尧的时候,“洪水橫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于是出现了鲧窃息壤以湮洪水,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 …

山西人为什么喜欢吃醋?
2022-12-06 山西人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每次跟别人介绍自己的故乡的时候,对方总会提到两个梗: “哈哈,你们那里煤多” “你们为啥这么喜欢吃醋呀” 关于煤的问题我们就不说了,不过喜欢吃醋确实是山西人在饮食上很大的一个特点,很多山西人到了外边,也都喜欢带一点山西老陈醋,有的人甚至每餐离不开醋,这种习惯的养成,让他们如果没有醋的话,会觉得食物索然无味! 那么到底山西 …

太行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 阳城鼓书)
太行山 “首始河内,北至幽州, 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 呈东北—西南走向 由此形成的太行山文化带 纵贯南北400余公里 大量的非遗文化遍布太行山 上党梆子,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是用昆曲、梆子、罗罗腔、卷戏、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 上党梆子较早的一个职业班社是泽州府的“鸣凤班”。据说,在明朝末年 …

山西腊八节吃什么东西(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
2022-12-04 腊八节
“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吉祥。夏朝时期称腊日为“嘉平”,商朝为“清祀”,周代则称“大腊”。先秦时期,“腊日”在冬至后的 …

昭君出塞曾经过朔州,留下剧种“耍孩儿”红遍雁北
西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前来朝拜汉元帝。汉元帝下诏曰:“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则将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汉书·元帝本纪》)王嫱,就是王昭君。《后汉书·南匈奴传》还进一步记载了昭君出塞后的生活:“生一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 …

山西人是怎么样的?东北人在太原的真实生活
有一部电影叫《北京人在纽约》,说起这个,不禁要说起小编在太原的感受。小编来自辽宁东北,从高考填志愿那天起就与山西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学到工作,已经在太原度过了7个年头。现在小编就来说说这些年生活在太原的感受 一、太原饮食 东北人从小吃米,山西人好吃面,大街小巷都是面馆。刚来的那两年真是吃不惯,到现在一天不吃一顿面就觉得缺了点什么,莜面、抻面、 …

山西人在土炕上作画,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炕围画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室内画品,是山西地方文化的一种造型艺术,集合了壁画、剪纸、年画、建筑彩绘的精华。 由于山西地处北方,冬季严寒,需要火炕取暖。但由于火炕是土制,周围的泥巴难免蹭脏了衣服。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用胶水混合白土在环炕的三面墙上涂约半米的“围子”,这样既保护了墙面又使人们免遭脏衣污物之累。 随着“涂炕围”的普及,许多善长绘制建筑彩 …

山西有哪些文化遗产?
2022-11-29 孝义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多,接下来小编就要带你探索一下山西有哪些文化遗产。 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庙群集千年之萃。其中,以我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南禅寺为代表。 平遥古城是全国现存三座古城之一 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武庙 云岗石窟是全国三大 …

山西方言笑话,山西人都不一定听得懂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山西方言更是自成一派。很多人在山西生活多年,依然听不懂山西本土方言。那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山西方言种类实在太多了,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县城,甚至不同的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本土化。就好像大同人听不懂忻州话,太原迎泽区的听不懂太原小店话,你听不懂山西方言实在正常不过,因为山西方言太多变!下面,小编给大家搜集了几则关于山 …
热门推荐